
2015年5月2日,在北京国贸三期大酒店B1礼堂里,悄悄地进行着“2015雷协悌兹基音乐大赛”。比赛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选手以钢琴演奏为主,经历了初赛的筛选,共有36位选手晋级钢琴类决赛并登台 。
尽管比赛现场开放允许旁听,但任何演奏期间的噪音和走动都会被工作人员制止或警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避免影响选手的发挥。比赛严肃的纪律和紧张的气氛,不禁让一位选手家长感慨到“带孩子参加过挺多比赛,第一次遇到这样的。”
参赛的选手被工作人员叫到名字后,首先要站在台上面向评委介绍演奏曲目,然后走到舞台中央坐在琴凳上,开始演奏。一些年龄小的选手双脚无法触到地面,父母或工作人员便会上台给他们在脚下垫上木块,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演奏时保持平稳的重心。即便是双脚无法触及地面的小选手,也能顺利地弹下一支为时数分钟的乐曲。
没有现场评价。评委全程一言不发,在观众看来,只有礼貌性和鼓励性的掌声能证明评委的存在。没有电视比赛里“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环节,评委仅有三个人,但每位都颇具权威性: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李民;比利时钢琴家及贝多芬传世第五代嫡系弟子彼德利兹(Peter Ritzen)。
赛后,三位评委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终于开口评价了选手们的演奏水准。“孩子们很努力,技术水平不错,准备的比较充分,大家都很认真。”李民说。“琴童的程度都很深。”吴迎说。“大多数选手的水平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尤其是专业组的一位选手,在第一轮弹得很棒,”彼德利兹说,“今天有一位杰出的选手,我觉得他比郎朗弹得好”。
“2015雷协悌兹基音乐大赛”对曲目的技巧程度有较高要求。但是,这并没有成为年龄较小的琴童的参赛以及入围决赛的门槛。在当日参赛要求为6-25岁的钢琴比赛进入决赛演奏的36位选手中,15岁以下的有27位,其中有15位不足10岁。大部分选手都能流畅弹下来一支为时数分钟、稍有难度的曲目。不过,对于年龄较小的琴童弹较复杂、程度较深的曲目, 吴迎主任和李民主任都持保留态度。
吴迎主任做过十几年音乐大赛评委和钢琴考级评委,根据他的经验,“太难的曲子弹不出真正的样子,弹出来似像非像,但自己不知道。太难的曲子识谱、打拍子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事。”吴迎主任说。
李民主任认为,较小的琴童缺乏“人文”感受,这些都不是老师和家长能给的。“有些孩子弹《叙事曲》,可能里面有爱情,有生命的东西,有家乡,有思念,现在我们的孩子缺少这些体会。他们的一切被安排的很规律,生活上很空,精神上很白。因为缺少这些经验,所以有些孩子弹的曲子给人很机械的感觉。如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体会,就会不一样。”
另据媒体报道,中国音乐家协会透露,中国学琴人数近年已达3000万,且以少年儿童居多。
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李民认为,琴童人数增多从国民艺术教育普及角度来讲是好事。横向来看,国外很多国家的人都在音乐上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同时也应该冷静看待这个数据,不可以盲目乐观。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明白数量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李民主任看来,当下人们学琴,主要还是更看重功利性,例如“加分,或者某些方面的一些提升”。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年轻钢琴演奏家成名之后名气、地位都有很大提升。“就是因为有人出名了,所以有很多人学,这就让大多人出不了名。”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也觉得为了功利性而练琴不可取。“音乐是一种心情的表达。是对于一种感觉的追求。拿钢琴做工具、以出名为目标,其实是不可取的。”音乐相关专业因高考录取时对文化课分数要求相对较低,所以也成为了不忍让孩子挤“独木桥”但仍望子成龙的家长心中走向成功的“捷径”。吴迎主任认为,弹钢琴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业余爱好,一旦走上专业的道路,必将面临残酷的竞争。“每年录取二十个人,想想十年以后我们有多少人?又有多少个世界级的钢琴家?”尽管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志在培养顶尖的钢琴独奏家,但吴迎主任坦言,并不是每个怀抱成为世界钢琴独奏大师理想的人都有机会实现理想。
学琴人数的增长还促进了钢琴考级的人数上升。以上海地区为例,据当地媒体援引上海音乐家协会提供的数据,1988年,上海地区钢琴考级报名人数为352人,到2000年已突破20000人大关。2014年,这个数字是17000。学琴人数的增长使钢琴教育需求增加,市场也在扩大。以北京地区为例,仅在百度地图中输入“钢琴培训”四个字,就能出现49个包含“钢琴培训”四字的地点。民办院校、琴行、文化传播公司、小型培训中心都成为授课机构。
李民主任认为,家长应该努力让孩子热爱音乐,而不只是学音乐,具体实施起来,就要像中国的古训:“功夫在诗外”。 比如学钢琴的孩子,功夫也要在“琴外”,可以听一听钢琴之外的作品,多了解一下作曲家的背景知识,而不要过于针对性的训练几首考级用曲和比赛用曲。
比利时钢琴家彼德利兹,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办“雷协悌兹基音乐大赛”并担任艺术总监。他以一个西方钢琴家和艺术家的角度观察了中国年轻钢琴演奏者,并对比了欧洲钢琴演奏者,“欧洲的演奏者更具有艺术性,他们注重情感的表达。中国演奏者则更注重手法和技巧,当然也有一些演奏者把乐曲内在的情绪演奏出来。”彼德利兹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和李民主任的观点不谋而合。
彼德利兹也给中国钢琴学习者提出了建议,“要了解更多的欧洲文化,理解你所弹的欧洲乐曲;也要潜心研究中国文明,尝试把这两者结合,并找到将两种文化融合的和谐方式。”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它在流转,你可以感受到它。音乐在空气中,正如你看不见空气,但是你却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音乐比话语更能打动人,它是声音作用于个体的混合。“假如我想唱中国的歌剧,我需要知道中国字,还需要有自我的认知,然后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从大背景上看,李民主任觉得现存艺术教育的问题其实也反映了我国儿童、青少年启蒙教育的结构性问题,凸显在教育的目的性很强。例如,上学是为了考上好学校,学琴是为了考级、拿比赛名次。培养人需要全方位,社会也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其实前期的目的明确,实际带来的是后期目的缺失,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也好,我们的人文学科教育、美育教育也好,其实都有问题存在。”
“教育更多像养花,不能只看种子。至于给它什么养料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锦上添花。我们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的是‘强心剂’,有的是‘激素’,唯一缺少的是自然生长的元素,例如‘阳光’、‘空气’、‘水’、‘土壤’。整个中国对孩子、对人的教育问题思考时间很有限。因为我们处于节奏极快,效率极高的状态,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好像背离了一些东西。我们越是在参加比赛的时候,越是感受强烈。”